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
 
你的位置:首页 > 教学工作 > 课程建设

思想道德与法治

2017/6/22 8:54:52点击:

思想道德与法治


课程建设负责人:王春荣


课程组成员:宁静、高庆华、杨晶石、闫雯欣、魏婷、梁佳玮


2005年该课程被评为省优秀课程,2011年顺利通过省优秀课复查;2022年立项校级应用型课程,2024年顺利结项;2024年立项校级“思政课程”示范课程。


课程特色:“思想道德与法治”是一门融思想性、政治性、科学性、理论性、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。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,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道德观、法治观教育,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,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学习本课程,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、把握人生方向,追求远大理想、坚定崇高信念,继承优良传统、弘扬中国精神,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、锤炼道德品格,把正确的道德认知、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,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;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、养成法治思维,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,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。

多年来,课程团队坚持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,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,问题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相结合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,遵循教书育人规律,遵循学生成长规律,按照“八个统一”要求,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。

一是建立教研室集体研讨的长效机制,强化教改教研活动。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,以科研促进教学,在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,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潜力研究、思政课教学中的智慧课堂运用;依托教研室集体备课平台,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并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问题。 

二是构建“理论教学+实践教学+智慧课堂”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。理论教学坚持“专题教学法、问题教学法、故事教学法”三结合的教学体系,专题教学法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,问题教学法实现从教师认知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,故事教学法侧重于增强教学的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。实践教学深入推进以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为主题的课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。智慧课堂以学习通平台为依托,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深度融合,增强课堂的时代感与吸引力。

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构建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。以提升课堂吸引力和实效性为目标,充分调动大学生课堂参与度,避免课堂成为主讲教师的“独角戏”,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,采用课堂演讲、互动讨论、时事点评、道德法治短剧排演等形式丰富教学方法,提升教学效果。